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网站 > 国礼书画 > 艺术理论

书画理论的当代与未来   

书画理论孕育成长于中国文化史之中,自古以来就存在两条似异实同的功能性路径:一条是为了解决或阐释书画实践问题而进行经验式的理论梳理,另一条是与书画实践共同发展之时为其指明进步方向而做出的文化构想。这是把握中国书画理论当代境遇和未来前景时应有的基本认识。

  近代,中华文明遭遇外来文化的强劲冲击之前,书画理论在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似成体系。多次社会结构的破立交替,致使中土原有的诸多文化因素失去了平衡,外来的文化因素则通过各种渠道先后植根于中土,并对传统文化结构或依附、或侵蚀、或遮蔽、或怠慢,结果是中外文化因素在中土混合、融生,造就了大不同前的文化生态。

  这样的文化格局和发展态势,当然不是书画理论独自面临的,书画实践乃至文化整体的当代发展都在其中。复杂而具体的现实困境在于,书画实践的当代发展已然超前并形成了多样化面貌,有关的理论探索却相对滞后,同时又遭遇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不稳定的文化生态中,书画理论界努力提出各种临时性的阐释方案,却无法预知这些方案是否具有相对恒久的有效性。从理论内部来看,这是书画理论在当代面临结构肢解、标准丧失乃至逻辑失语的征兆。

  以中国画理论为例,我们很容易看到它曾经整合的传统构架在面对中国画当代探索时遭遇的困难。在文化新环境中的中国画探索出现了新形态、新题材、新语言和新内涵,对此,已有的理论范畴和阐释逻辑当有何作为?它的有效性将如何保持,或如何发展?很显然,在姿态上对上述现象一概排斥已然不行,而所谓的理论包容又不能停留在一句口号上。需要追问的是,理论对实践的包容有没有极限?如果没有,开放的当代探索将直接消泯中国画的边界,最终使中国画本体地位丧失,中国画理论也将被消融;如果有,具有强大惯性的理论传统对新鲜活泼的实践新命题所做的包容,应该落在何处?

  凡此种种,一直以来都不缺少有志于此的理论家从正面做出各自必要的努力,但现实有效性与文化恒定性,以及局部有效性与体系恒定性等,这些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家,虽然出现了一些值得期盼的成果,但目前在整体上并无一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当代理论形态。就文化整体性而言,这说明书画理论界与实践家们在符合当代理想的书画理论上,没有取得社会性的文化共识。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证明,理论上单边性质的全盘西化和一味复古均不可取,且无可能。当代的书画理论既不能放弃作为自身发展基础的传统,也不能漠视实践带来的新成果及其新问题。其中既有尊重文化规律的要求所在,也有发挥理论现实功能的要求所在。

  综上所述,书画理论在当代文化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困境、面对书画实践新局面的功能性完善、自身传统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学理性追求,这三点是今天的书画理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种当代境遇直接涉及书画理论的本体建设,而更为深层的问题将牵涉到书画理论的未来前景。

  对此也可以概述为三点。第一,书画理论的发展大方向,关键要看当代的中国文化建设何去何从,因为书画理论首先是作为中国文化形态而存在的。第二,书画理论的功能有效性与体系稳定性的建立,关键要看它能否在把握书画实践规律性走向的基础上弘扬书画之道,其本质是对中国文化的阐释与弘扬。第三,综合这两点,书画理论必须再次具备现实阐释与未来指向的功能,并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否则书画理论具备普遍意义的社会性文化共识便无从谈起。

 

                            

                             版权所有: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

    

     技术支持:亚太网络技术中心

                             网站管理:亚太网络管理中心

     邮  箱: zgyt@vip.163.com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京ICP备15062482号  公安备案号:11010202007768